路三歌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:
"变法亡满,不变法亡国"
梁发芾
1895年,大清国与日本国发生海战,号称世界强大海军的大清北洋舰队,全军覆没。此后签订的马关条约,中国要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,还割让了台湾岛等给日本。
自从1860年实行自强运动,也就是洋务运动算起,到中日甲午海战,时间过去了30多年。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运动,但是,它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,却拒绝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,"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",就是说,实行的是经济科技方面的改革,而不是政治体制的改革。甲午海战,败给历史上一只对中国毕恭毕敬的小兄弟日本人,中国人是受不了这口气的。人们认真分析后得出结论,日本人是在明治维新后,实行了西方尤其英国的政治制度,才走上了繁荣富强。
这种分析当然是有道理的。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绝对君主专制。不过到了这时候,绝对君主专制的君主,不是名义上的光绪,而是实质上的慈禧。绝对君主专制的特点是,国家的大权最终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,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。给这一点提供注脚的,就是当年太后过生日,挪用海军巨额军费修建颐和园。当时为此挪用了多少两银子,现在众说纷纭。同样的还有花巨资为同治和光绪举办大婚,我以前在博客已经说过。为一个人的生日而把海军军费拿出来,为皇帝的大婚而动用国库巨额经费,这也只有专制制度下才有可能。因为军费被挪用兴建了行宫,海军建设受到影响,当战争打响之后,人们才发现,连军舰使用的炮弹,都是假冒伪劣的东西,根本不能使用。就是说,甲午战败,是命中注定的事情。
人们认识到了政治改革的必要性。认识到这些的人,其中有康有为梁启超,当然十分幸运地,其中也有当朝皇帝光绪。于是一场剧烈的变法开始了。变法要学习西方的制度,甚至连满清征服者象征的猪尾巴辫子,也要剪掉。
变法引起了慈禧在内的满清权贵的恐慌。变法的积极参与者是汉人,变法的结果对于满族权贵极为不利,因为绝对专制下的特权,就要或多或少地丧失。套用今天流行的话,就是"不变法亡国,变法亡满"。在国家和满族之间,他们选择了保存满族政权。一场宫廷政变开始了。主张变法的皇帝被指控袒护汉族利益,违背满族祖制,勾结西方势力,被软禁起来;六个大臣被杀害,都是汉族新贵;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,康有为去了英国而梁启超到了日本。学习西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已经使慈禧太后对西方列强恼羞成怒,政变后列强又抗议屠杀行为,也让太后对列强更加怀恨在心。而英、日居然还收容了逃犯康有为郎启超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!
戊戌政变的时候,各地都传出京城驱逐洋人的传说,义和团们还说他们得到了逢慈禧太后诛杀洋人的密旨。而在北京城,太后愤怒于光绪皇帝居然置满族权贵利益而不顾,一意孤行,锐意变法的行径,决定废黜她。新皇帝的人选是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,封为大阿哥。废黜皇帝的事情受到汉族大臣的反对,但当满族权贵说这是他们自家的私事的时候,汉族官员除了刘坤一似乎都闭上了嘴巴。因为本质上来说,国家就是那帮人的家事,不但汉族重臣,也不得与闻。
儿子要做皇帝,作为父亲的端王载漪自然是欣喜若狂。但是,当清廷把这个消息通报给驻华公使的时候,居然没有一个人前来祝贺。这种冷场扫了端王的面子,播下了端王对列强仇恨的火种。由于列强冷淡,加上康有为在国外组织保皇党保卫光绪帝,废黜光绪的事暂时搁置。
当义和团兴起的时候,端王看到了新的机会,就是利用义和团消灭洋人,,以及"一龙二虎三百羊",(龙指光绪帝,二虎指李鸿章和奕劻,三百羊指反对派官僚)除掉儿子登基当皇帝的障碍。当然,端王不是怀有这种情绪的唯一权贵。端王的儿子要当皇帝,满族权贵们都团结在他的周围,将来大阿哥登基,现在就是投机的机会;更何况,这些极端保守愚蠢的王公权贵,其利益和价值观与西方的格格不入。因此,他们利用和刺激义和团的汉族民族主义情绪,为满族统治者服务。为了达到目的,据说端王还炮制出一个洋人给慈禧太后的最后通牒,要求立即归政光绪。这当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,慈禧被气得七窍生烟,决定对全世界宣战。接下来的事不用多说,八国联军入京,慈禧太后西狩。中外签订辛丑条约,中国赔偿4。5亿两白银。义和团被绞杀,而端王充军新疆,大阿哥被逐出宫廷。慈禧太后开始政治改革。
"宁可亡国,不可变法"。满清权贵那么害怕变法,不惜以亡国作代价,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,就是变法就会"亡满",使这个高高在上,骑在中华民族头上的特权阶级失去江山。为了抵制变法,也就是为了保住特权,他们煽动和利用了义和团的民族情绪爱国热情,他们挑起了与列强的战争,把中国推向了灭亡的境地。可是吊诡的是,最后,中华民族没有灭,倒是那个特权统治集团,真的失去了执政地位。
中国历史上有过十几次大的改革,都失败了。中国历史上却有无数次改朝换代的战争,不少成功了。有人说,中国统治者是这样一些怪物:他们不能接受和平的,妥协的,双赢的改革,但乐意接受流血牺牲,人头落地的改朝换代。
梁发芾
1895年,大清国与日本国发生海战,号称世界强大海军的大清北洋舰队,全军覆没。此后签订的马关条约,中国要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,还割让了台湾岛等给日本。
自从1860年实行自强运动,也就是洋务运动算起,到中日甲午海战,时间过去了30多年。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运动,但是,它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,却拒绝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,"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",就是说,实行的是经济科技方面的改革,而不是政治体制的改革。甲午海战,败给历史上一只对中国毕恭毕敬的小兄弟日本人,中国人是受不了这口气的。人们认真分析后得出结论,日本人是在明治维新后,实行了西方尤其英国的政治制度,才走上了繁荣富强。
这种分析当然是有道理的。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绝对君主专制。不过到了这时候,绝对君主专制的君主,不是名义上的光绪,而是实质上的慈禧。绝对君主专制的特点是,国家的大权最终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,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。给这一点提供注脚的,就是当年太后过生日,挪用海军巨额军费修建颐和园。当时为此挪用了多少两银子,现在众说纷纭。同样的还有花巨资为同治和光绪举办大婚,我以前在博客已经说过。为一个人的生日而把海军军费拿出来,为皇帝的大婚而动用国库巨额经费,这也只有专制制度下才有可能。因为军费被挪用兴建了行宫,海军建设受到影响,当战争打响之后,人们才发现,连军舰使用的炮弹,都是假冒伪劣的东西,根本不能使用。就是说,甲午战败,是命中注定的事情。
人们认识到了政治改革的必要性。认识到这些的人,其中有康有为梁启超,当然十分幸运地,其中也有当朝皇帝光绪。于是一场剧烈的变法开始了。变法要学习西方的制度,甚至连满清征服者象征的猪尾巴辫子,也要剪掉。
变法引起了慈禧在内的满清权贵的恐慌。变法的积极参与者是汉人,变法的结果对于满族权贵极为不利,因为绝对专制下的特权,就要或多或少地丧失。套用今天流行的话,就是"不变法亡国,变法亡满"。在国家和满族之间,他们选择了保存满族政权。一场宫廷政变开始了。主张变法的皇帝被指控袒护汉族利益,违背满族祖制,勾结西方势力,被软禁起来;六个大臣被杀害,都是汉族新贵;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,康有为去了英国而梁启超到了日本。学习西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已经使慈禧太后对西方列强恼羞成怒,政变后列强又抗议屠杀行为,也让太后对列强更加怀恨在心。而英、日居然还收容了逃犯康有为郎启超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!
戊戌政变的时候,各地都传出京城驱逐洋人的传说,义和团们还说他们得到了逢慈禧太后诛杀洋人的密旨。而在北京城,太后愤怒于光绪皇帝居然置满族权贵利益而不顾,一意孤行,锐意变法的行径,决定废黜她。新皇帝的人选是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,封为大阿哥。废黜皇帝的事情受到汉族大臣的反对,但当满族权贵说这是他们自家的私事的时候,汉族官员除了刘坤一似乎都闭上了嘴巴。因为本质上来说,国家就是那帮人的家事,不但汉族重臣,也不得与闻。
儿子要做皇帝,作为父亲的端王载漪自然是欣喜若狂。但是,当清廷把这个消息通报给驻华公使的时候,居然没有一个人前来祝贺。这种冷场扫了端王的面子,播下了端王对列强仇恨的火种。由于列强冷淡,加上康有为在国外组织保皇党保卫光绪帝,废黜光绪的事暂时搁置。
当义和团兴起的时候,端王看到了新的机会,就是利用义和团消灭洋人,,以及"一龙二虎三百羊",(龙指光绪帝,二虎指李鸿章和奕劻,三百羊指反对派官僚)除掉儿子登基当皇帝的障碍。当然,端王不是怀有这种情绪的唯一权贵。端王的儿子要当皇帝,满族权贵们都团结在他的周围,将来大阿哥登基,现在就是投机的机会;更何况,这些极端保守愚蠢的王公权贵,其利益和价值观与西方的格格不入。因此,他们利用和刺激义和团的汉族民族主义情绪,为满族统治者服务。为了达到目的,据说端王还炮制出一个洋人给慈禧太后的最后通牒,要求立即归政光绪。这当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,慈禧被气得七窍生烟,决定对全世界宣战。接下来的事不用多说,八国联军入京,慈禧太后西狩。中外签订辛丑条约,中国赔偿4。5亿两白银。义和团被绞杀,而端王充军新疆,大阿哥被逐出宫廷。慈禧太后开始政治改革。
"宁可亡国,不可变法"。满清权贵那么害怕变法,不惜以亡国作代价,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,就是变法就会"亡满",使这个高高在上,骑在中华民族头上的特权阶级失去江山。为了抵制变法,也就是为了保住特权,他们煽动和利用了义和团的民族情绪爱国热情,他们挑起了与列强的战争,把中国推向了灭亡的境地。可是吊诡的是,最后,中华民族没有灭,倒是那个特权统治集团,真的失去了执政地位。
中国历史上有过十几次大的改革,都失败了。中国历史上却有无数次改朝换代的战争,不少成功了。有人说,中国统治者是这样一些怪物:他们不能接受和平的,妥协的,双赢的改革,但乐意接受流血牺牲,人头落地的改朝换代。
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:
- 使用 Google 阅读器订阅梁发芾
- 开始使用 Google 阅读器,轻松地与您喜爱的所有网站保持同步更新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